王宏伟教授团队在青岛蜈蚣藻的修订研究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1-05-11 10:53:10
      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 Agardh ) 隶属于红藻门( Rhodophyta ) 海膜目(Halymeniales)海膜科(Halymeniaceae),是该目中最大的属,目前全世界共鉴定了有91 个种(Guiry & Guiry, 2013)。模式种为G. filicina (J. V. Lamouroux) C. Ag.,模式标本产地为意大利地中海,蜈蚣藻属海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沿海地区。蜈蚣藻属很多种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以及工业用等经济价值,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凝血及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常被用作驱蛔虫药;用作海藻沙拉和天然食用色素;其琼脂含量丰富,亦可作为制作琼胶的原料,其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因此,对其的开发利用就显得尤为关键,而这些都基于对蜈蚣藻属海藻的准确鉴定和分类。
      2020年3月5日,我院王宏伟教授课题组基于形态观察、发育、生态习性和分子分析研究将青岛蜈蚣藻(Grateloupia qingdaoensis Li et Ding)进行重新鉴定。结构研究表明,青岛蜈蚣藻的果胞枝生殖枝丛和辅助枝生殖枝丛属于典型的Grateloupia 型(6cpb-5auxb type)。孢子早期发育过程属于“间接盘状体型”。青岛蜈蚣藻的生活史过程存在世代交替现象,并且为典型的“同形世代交替”。
青岛蜈蚣藻内部结构切面图
      温度、光照强度和光周期三因素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三因素独立变化对青岛蜈蚣藻的早期发育存在显著影响;温度和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青岛蜈蚣藻的盘状体发育时期存在显著影响。
温度、光照强度及光周期三因素方差分析
      分子分析研究表明,青岛蜈蚣藻的rbcL序列与亚洲蜈蚣藻(G. asiatica)不存在序列差异,结合形态学证据,最终认为青岛蜈蚣藻与亚洲蜈蚣藻为同一个种,根据优先法则,将青岛蜈蚣藻作为亚洲蜈蚣藻的同物异名。
rbcL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
      以上工作发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期刊,论文题目为“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al and molecular landscape of Grateloupia qingdaoensis Li et Ding”。课题组卞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刘婧、李晶蕊为共同第一作者,王宏伟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31570209)资助。
原文链接:DOI: 10.1007/s10811-020-02046-y
 
Top